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以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为龙头,全省各地基层图书馆先后加入古籍修复行列,一张辐射全省的古籍普查、修复、整理出版的“大网”业已编织,散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典籍迎来“重生”。
8万余部普查登记摸清岭南古籍家底
始建于1912年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下称“省馆”),其旧馆是曾经闻名全国的广雅书局所在地。近代以来,包括学海堂、广东书局、广雅书局等刻印的图书以及其他古籍文献,一度就保存在馆内的藏书楼。它们历经上百年战乱辗转、岁月洗礼,默默传承接续岭南文脉。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展开全面普查。至2020年底,省馆共组织全省4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8万余部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众多古籍从此有了“身份证”。其中,共有342部古籍入选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864部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国宝级”书册典籍得到妥善保护。通过这次“摸底”,一批残损严重、急需抢救性修复的“国家级”珍贵古籍浮出水面,得以“重获新生”。
接下来,省馆将以每一个古籍收藏机构为独立单位,在原有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分类、行款等着录项目,丰富书目内容,分期分批编印《广东省古籍总目·分馆卷》,最后将汇总形成《中华古籍总目·广东卷》,建立起着录规范、分类合理、数据准确、内容丰富的广东全省古籍“户口簿”。
“古籍保护网”辐射全省地方修典迎热潮
近年来,省馆牵头启动“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和“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在全省基层建立了21家专业古籍修复室,更新改造14家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室,省内各基层文献保护单位修复人员共接受培训300余人次。一张辐射全省的古籍普查、修复、整理出版的“古籍保护网络”编织成形,散落南粤大地的珍稀古籍重现于世人眼前。
与原生性保护的古籍修复同步,作为再生性保护的整理出版成果迭出。近年来,广东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声势浩大,亮点频现。广东省馆与各地机构合作,策划实施“广东省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先后编辑出版《中山文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茂名历史文献丛书》《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等多种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皆为当地史上规模最大的地方历史文献汇编出版。
“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已然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体现区域文化发展的‘标配’。”倪俊明表示,将继续推动全省各地,以区域文献和专题文献为中心,参照《广州大典》的模式,将南粤各地古旧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汇聚成广东历史文献大系。
海外珍贵文献“回家”编纂湾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广东作为华人华侨来源地大省,有大量地方文献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海外。随着国家海外古籍回归工程的推进,一批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珍稀岭南文献得以影印“回家”,成为广东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成果。
例如,2020年,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澳门基金会、葡萄牙外交部档案馆合作整理的《民国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外文部分)共132册正式出版,标志着历时11载的大型海外珍稀档案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清末民国《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圆满完成,既为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献礼,也为中葡文化合作添硕果。
下一步,省馆将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图书馆,组织编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古籍地方文献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宣传推广,在大湾区古籍修复保护、活化利用的过程中,牵系三地人民共同的情感和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