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活力,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织密网络 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广州市白鹅潭畔,临江伫立的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的建设如火如荼,其中,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已实现封顶,广东文学馆也即将封顶,“三馆合一”项目计划于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这座外形酷似一艘轮船的岭南文化新地标,折射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的频频出招。
为丰富群众基层文化体验,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起建设“粤书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全省推广“粤书吧”建设示范样本。截至2021年底,全省各地陆续建成“读书驿站”“简阅书吧”“风度书房”“智慧书房”等“粤书吧”类新型阅读空间超2000家,进一步织密织细我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50个,文化馆14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011个,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提质增效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2021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年)》出台,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打牢基础。
规范达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前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方面做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总结和后续建设工作,指导各地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做好场馆建设、规范服务,另一方面做好文化馆和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督促未达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提升效能。2020至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广东省138个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文化馆标准,其中:一级馆93个、二级馆43个、三级馆2个。
塑造品牌 打造优秀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参赛人数近5万人、举办赛事约400场、相关话题线上阅读量超过1000万……这一项项数据正是“永远跟党走 逐梦新时代”——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的成绩单,作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2021年举行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之一,该活动采用“线推+地推”双结合举办模式,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广东省文化馆等系列服务平台、广东广播电视台4K综艺频道以录制轮播的方式覆盖基层,线上线下惠民超900万人次。
除此之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开展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群星耀南粤”——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创排基地优秀作品展演季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吸引众多群众积极参与,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基层文艺创作成果、打造百姓演出大舞台的优秀惠民工程。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型阅读空间等阵地,组织开展“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活动。
插上“数字化”翅膀 提升惠民效能
无需办理实体借书证,只需通过小程序“一键式”注册,读者即可浏览下载全省21个地市22家公共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借助先进的智能化图书处理系统,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让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云端”到“指尖”的转变。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数字化手段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涵和价值,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托“粤省事”平台、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推进"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建设,实现全省区域基本全覆盖,以及读者用户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粤读通”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采编图灵”,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人机器人等技术,自动完成包括图书信息采集、姿态调整、标签条码打印粘贴及信息读写、翻页及盖馆藏章等十余项自动化智能化操作,落地落实“智慧图书馆”建设。